內容來自YAHOO新聞
醫學研究-核磁共振 揪出思覺失調病患
中國時報【陳瑄喻╱台北報導】
國內思覺失調症患者皆由醫師主觀判定,常不能在第一時間就給予合適的治療,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發現,若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腦部使用核磁共振(MRI)檢查,發現患者大腦區內的功能連結常錯亂,以致做出許多外人無法理解的行為,由於影像資料明確,未來盼與醫師合作,即可應用在臨床治療上。
其中研究也發現,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一親等,同時也得到相同病症的機率,較一般人高出13到18倍。
思覺失調症(原名精神分裂症)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,常見的臨床徵狀包括幻聽、幻覺和妄想,腦內不同區域的神經功能失調,引起思想上或感知上的錯亂,進而導致語言或行為上的異常。
常見發病年齡為青OB嚴選少年晚期到成人早期(18歲至25歲),男女罹患的機率相當。
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林慶波指出,這次研究共收治100個民眾,其中包含30名思覺失調症患者,這100名實驗者都進行20分鐘的腦部核磁共振,結果發現正常人的腦部影響,各區域神經連結都穩定發展,但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會錯亂,「就像是水電工接線,突然接錯線了,造成電線走火一樣。」
他舉例,例如患者A原本想跟家人B講話,但外界突然出現一個閃光,患者A就忘記自己原本想講的話,改成跑到廚房做菜,在外人眼中,患者A的行為令人丈二摸不著頭緒,這種狀況就是典型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行為。
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表示,目前臨床醫師大多都會以症狀來判定患者是否罹患思覺失調症,若能增加腦部影像證據,來加速判定患者是否得病,對患者或家屬自然較具說服力,但由於照一次MRI影像的費用並不便宜,因此目前醫師大多仍依照病人的發病症狀來判定。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醫學研究-核磁共振-揪出思覺失調病患-215006418.html
37473A5F0C55EF4E
留言列表